2015年2月24日 星期二

晶奇光電-晶奇發展頭戴式顯示器 終盼得穿戴商機

未上市櫃股票諮詢 0917-559-001 陳先生

晶奇光電-晶奇發展頭戴式顯示器 終盼得穿戴商機

請點下面連結

晶奇光電股票資訊 <─── 搜股王未上市資訊網連結

未上市櫃股票諮詢 0917-559-001 陳先生

 


晶奇發展頭戴式顯示器 終盼得穿戴商機
拜Google glass推出之賜,穿戴式產品正如雨後春筍般興起,其中智慧眼鏡(Smart Glasses)開發熱潮,更使得原本在市場一直被冷落的「頭戴式顯示器」(Head Mount Display;HMD)產品,頓時鹹魚翻身,廣受矚目。

早期開發的頭戴式顯示器幾乎都是浸入式(immerse)的產品設計,使用者帶著如同眼罩般的HMD,由於視覺被HMD完全沉浸包覆,因此無法同步看到周圍的環境,而這類型HMD大多用於個人化的影音娛樂裝置。

Google glass推出之後,使得採用矽基液晶顯示器(LCoS)的微投影技術、具有透視(see through)與無線連網可移動功能的單眼投影頭戴式顯示器,逐漸躍居市場主流。這類HMD利用光學反射的原理,將影像投射在分光鏡片上,消費者在閱覽投射影像的同時,視覺可以同時看到前方現場景物與環境。

投入HMD光引擎相關技術研發十餘年的晶奇光電總經理吳世彬表示,前述智慧眼鏡的原理看似簡單,但是有5個重要的關鍵技術與變數,分別是光學設計、光室設計、LCoS Panel、LED背光、驅動板(Panel Driver)等,要做到這5個環節都能完美配合,才算是一個成功的智慧眼鏡。

吳世彬指出,由於智慧眼鏡屬於眼球近距離地顯示(Near Eye Display),因此需要透過二次光學、三次光學,甚至四次光學設計,才能要在離眼球很近的距離內,呈現出遠距離、大畫面、高解析度的影像。另外,眼鏡設計又必須考量人體工學,因此技術困難度遠高於一般電視機或投影機,需要光、機、電等跨領域的技術整合。

吳世彬表示,Google不僅帶動了穿戴式裝置的潮流,更重要的是也建立了一個產品規格的參考值與標準,使得後續相關的穿戴式裝置有所依循。以智慧眼鏡為例,它不是一項取代手機或NB的產品,如果需要功能複雜強大,就直接使用手機或NB即可。因此產品成功的關鍵在於提供特定功能,並以更簡易、直覺、友善的人機介面,例如語音及手勢操作等,把雙手還給消費者,才能帶給消費者全新的體驗。

由於目前網路頻寬與雲端儲存技術的成熟,因此未來的可攜式產品其實不需要內建太多的功能或資訊,只要能夠隨時連網即可透過網路取得資訊、軟體與應用即可。吳世彬比喻穿戴式裝置就如同早期的精簡型終端機(Terminal)一樣的概念,具備基本特定功能,其他資訊與功能透過網路取得。

對於目前業界投入發展穿戴式裝置的程度,吳世彬預估至少有3至5成的資訊電子業者已經投入發展或評估發展可行性。他建議業者不應以開發純硬體的角度來看待智慧眼鏡或是其他穿戴式產品,因為硬體技術無論再怎麼困難,早晚都會成為殺戮戰場。

吳世彬指出,由於穿戴式裝置的功能不是全面性地搭載,因此未來將非常適合應用於特定用途領域。業者應從穿戴式裝置的應用與服務面去思考,從大眾市場的思維,轉換為小眾市場的思維。先鎖定特定用途,再根據此一市場開發專用的穿戴式裝置,而不是先大量生產穿戴式裝置的標準品,再去尋找市場。如此業者才能各自擁有其利基市場。


聯電宣明智投資力挺 紮根微投影,晶奇光電十年苦盡甘來

十年前,晶奇光電是台灣唯一投入微投影技術的業者,不過市場實在太小,不斷燒錢,去年更瀕臨倒閉。2012年,Google眼鏡問世之後,終於讓微顯示應用發揚光大,眾多台灣電子資訊廠都找上晶奇,這家默默耕耘的小公司,終於走向苦盡甘來。

2012年的Google I/O大會上,創辦人布林(Sergey Brin)透過Google眼鏡的透明小方塊,和飛船上的跳傘專家交換視野,全世界為之驚艷。地球的另一端──台灣,瀕臨倒閉的晶奇光電創辦人吳世彬看到這項產品簡直要跳起來,這正是他苦心研發14年的技術:從一個3立方公分左右的小液晶方塊中,看到完全不同於現有電子產品的視野。

Google眼鏡發表後,原本乏人問津的微投影技術忽然引領風騷,成為智慧眼鏡最關鍵的技術之一。而台灣唯一深耕此項技術十年的晶奇光電,一夕之間成為兩岸三地電子資訊公司爭相拜訪的對象。曾經燒掉數億元、忍痛裁員五分之四的吳世彬大嘆一聲:「天啊,機會終於來了!」

這一年多,他不斷收到各界邀約,擔任微投影技術講座的講者,幾乎所有台灣資訊電子業者,都搶著找他研究穿戴式裝置的研發概念。但不過是兩年前,晶奇光電還瀕臨倒閉,公司裁員剩下10個人。

「我會永遠記得那一年農曆年後的感覺,」雖然現在情況已好轉,吳世彬想起當時,表情仍然沉重。那是2012年的農曆年,因為微投影技術還是很「冷門」,一直找不到大眾化的應用,加上微型投影機市場快速衰退,晶奇再也禁不起虧損。

不得已,吳世彬只能在農曆年後,忍痛解雇40多名員工,只留下10人左右,「那些同仁都是老兄弟,心情真的很不捨。想著公司可能要收掉,真的好難過,」他說。

沒想到終於峰迴路轉,三個多月後的Google I/O大會上,「從天而降」的Demo秀掀起了全球對智慧眼鏡的期待。Google採用台灣立景科技的微投影晶片,自行研發製成光學引擎,「但有幾家業者能像Google一樣自行研發液晶微顯示器?市場打開了,我們的機會就來了,」吳世彬說。

在孤獨路上走下去

雖然晶奇並未正式打入Google供應鏈,但它們一樣採用立景的晶片,2013年第一季就做出了比Google眼鏡解析度還高的微投影顯示器,達到高畫質(1280╳720)顯示水準。7月,正式出貨給中國業者。

微投影技術終於有機會走到大眾消費市場,這一刻,吳世彬等了15年。

15年前,他在克羅拉多大學實驗室第一次看到微顯示技術,感到驚為天人,這不是未來,那什麼才是未來?2000年,他花了新台幣7萬5千元把技術模組帶回台灣,展示給他當時的老闆、麗台科技董事長盧崑山看,這是他創業生涯遇到的第一位貴人,盧崑山贊助他第一筆資金,成立新公司晶奇光電。

吳世彬把美國實驗室中的技術帶回台灣,供應國軍的長槍瞄準器,以及長庚醫院的微創手術鏡頭,但市場實在太小,才兩年,就燒光了新台幣3600萬元。但他絲毫不想放棄,「我相信這技術未來絕對大有可為。」於是他抱著厚厚的策略藍圖到處找創投,透過友人牽線,找到了創業生涯中的第二位貴人──聯電董事長宣明智。

宣明智也非常看好微投影技術,聽了15分鐘的簡報,就乾脆地問:「OK,你要不要錢?」吳世彬彷彿在沙漠中遇到甘泉,聯電的龐大資金,幫助他在這條孤獨的路上繼續走下去。

在此之後,吳世彬轉向當時剛起飛的微型投影機,會議室中還展示著它們設計的各款機型。「微投影剛興起時,我們曾經好過一陣子,一年甚至有3億元營收,」他回憶,但敗就敗在衝得太快,人力、研發、產品一下子投入很多,沒想到一陣熱潮後,微投影市場很快下滑,好不容易有點成果,又重重跌了一跤。這些年來,晶奇燒掉的資金得用幾個億來算,「現在算是雨過天晴,但那段黑暗時光實在是太久了,」吳世彬感嘆地說。

跨足自有品牌產品

到現在,全世界做LCoS顯示器(Liquid Crystal on Silicon,矽基液晶)的廠商只有五家,一家是日商,三家在美國,台灣就是晶奇光電。也因此,這一年來兩岸三地想要切入智慧眼鏡的業者,全都曾和晶奇接洽,中國已經有好幾家業者下了訂單。「有多少人能像吳總一樣,燒了十年的錢,還是堅持做這項大家覺得很冷門的技術,但是他終於等到機會了,」一位IC產業資深人士說。

這一波熱潮,也推動著晶奇改變了營銷模式,過去是做好產品,找客戶來買,風險是不見得有人買單,而且還收不到設計費。現在則是等著客戶上門,雙方溝通需求後,晶奇幫客戶設計,設計完就下單,可多收一筆設計費,也減低庫存風險。

雖然兩岸電子業者都密集和他接洽,但吳世彬明顯感受到,中國業者在這波機會中「很敢、很衝」,而台灣業者則相對保守,還是抱持「老二主義」,沒有做先鋒者的企圖心。吳世彬分析,在中國十家業者有八家想做「手機眼鏡」,真正開始行動的至少有三分之一。「它們有內需市場可支持夢想,隨便賣就幾千萬台,這讓中國業者有資源進行研發,」他說,因此現在雖然只有晶奇擁有這項技術,但預計半年後就會有中國業者開始跟上,因此他正秘密籌畫下一階段布局。

微投影技術終於有機會躍升主流,但等了太久的吳世彬,面對這次機會,看法相對謹慎。「技術只是某個時段一時的流行,我們短期內在供應鏈至少有三年好時光,但長遠來看,還是要走自有品牌的終端產品!」吳世彬指出。

明年開始,他要把裁掉的人力找回來,再募一輪資金,加碼投資獨門技術。雖然目前走的模式是設計、供貨給客戶,但他其實還「留一手」,為的就是明年的自有品牌產品。吳世彬知道,要做自有品牌和通路策略不是容易的事,但在千變萬化的科技趨勢下,卻是必行之路。


公司簡介

晶奇光電是設計微型顯示器模組的全球領導廠商。
晶奇光電的先進製程技術為同業領先者,在台灣及美國皆獲多項專利殊榮。
晶奇光電投入無數的資金、人力及智慧,進而開發出最新的
Microdisplay Module技術及3D立體技術等多項專利。

到目前已克服許多前所未有的關鍵技術,產品已趨成熟,是結合光學、
機構、電子(光機電)的最佳代表商品。晶奇光電不斷地努力研發與創新,
期望實現提供消費者更豐富的驚奇體驗。以堅定的毅力引領科技產業的
進展,我們將激勵合作夥伴共同研發嶄新的產品和服務。


公司基本資料
  統一編號 27313069
  公司狀況 核准設立   (備註)
  股權狀況 僑外資
  公司名稱 晶奇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工商憑證申請」 「工商憑證開卡
  資本總額(元) 200,000,000
  實收資本額(元) 165,900,000
  代表人姓名 劉鴻源
  公司所在地 臺北市內湖區瑞光路408號12樓之2    GPS電子地圖
  登記機關 臺北市政府
  核准設立日期 093年04月27日
  最後核准變更日期 101年08月10日
  所營事業資料
(新版所營事業代碼對照查詢)
CC01050  資料儲存及處理設備製造業。
CC01080  電子零組件製造業
CE01030  光學儀器製造業
F113030  精密儀器批發業
F113050  事務性機器設備批發業
F118010  資訊軟體批發業
F119010  電子材料批發業
I501010  產品設計業
I301010  資訊軟體服務業
E605010  電腦設備安裝業
I103010  企業經營管理顧問業
F401010  國際貿易業
I601010  租賃業
JZ99050  仲介服務業
ZZ99999  除許可業務外,得經營法令非禁止或限制之業務
           查詢「原營利事業登記證所登載之營業項目資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